“北京通州-甘肃兰州两地名师高级研修活动”于这周二开始,今天下午结班,历时一周,其中集中研修两个整天。有这么几点印象,概述出来,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小结。
一、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可能王鉴老师《作为研究方法的课堂志》给老师们的帮助最大。他的讲座,旨在通过案例教老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搞教研,怎样把教学跟教研结合起来,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评课,只要留意,都能出成果。我已在前面写过一篇《听王鉴教授讲“课堂志”》,这儿不再赘述。
二、80岁高龄的徐安德、67岁的赵谦翔,他们的报告给听课老师最大的收获应该在思想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俩的现身说法,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触动。赵谦翔老师的一些话说得很中肯,诚然,我们算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浑浑噩噩度日,到头来一事无成,真是在世间白走了一遭。这两位名师身上还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那便是对教育的挚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说的或许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大多数人,不要说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就是三四十岁时都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呢。
三、名师应该有自己很独到的一面。我比较喜欢赵谦翔老师的实验班四课:古典诗文拓展课,现代文学自选课,“班会感悟”课,“东方时空”课。这几种课增强了语文课的经典性、时代性,突出了语文跟生活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曾经,我将“焦点访谈”引进过我的课堂,但昙花一现,没有结出果子。语文课要是唯教材是教,难免呆板,因为我们的教材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虽说现在比以前好了许多,但一本教材一般要用十年,时代气息自然不会太浓。另外,教材的选文很难说篇篇都值得我们精读。我们如果能跟学生一起多读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那还愁学生不爱语文吗?
四、学习的意识有待强化。这主要针对参加研修活动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客观上比较忙碌,这好像影响了老师们学习的热情。今天下午的结班仪式上,师资处处长说86位工作室主持人中,他觉得少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我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工作室主持人没有到会,因为他们大多是一校之长,校务繁忙。周二下午,小付问我参加会议的人多不,我大概数了数,算上北京通州的39位,一共是124人。而那天按通知应该到的人,仅兰州这边应该有172人。我们工作室成员里,我就见到高贤山老师一人。当然,有的工作室可能来的人比较多,我们学校科研处田主任所在的工作室至少来了三人,我在不同的地方见到的。另一方面,竟然还有顶替开会的。今天上午坐在我左边的一位,居然是兰州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他在替一位校长听会。
总体上说,四位名师或教授的讲座给了我不少的启发,诸如讲座应该有集中的话题,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强,应该尽量追求一种生动活泼的风格。当然,有些是学不来的,像赵谦翔的口才,我们只能心向往之。
2015年12月26日19时20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