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号上午,我从7天北京苏州桥店倒车去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博物馆9点开门,我到达那里是8点52分,门口有七八位游客在等,多是学生。博物馆大门屋檐上,有多处燕巢,燕子来来去去在门口周围盘桓。
进得博物馆大门,正前方的雕塑是鲁迅半身坐像及鲁迅手书的自传。左右各有三棵相对称的银杏。进入陈列厅,首先看到的是“一群孩子,一个伟人,一座城市──寻找鲁迅足迹,品味书香西城实践活动汇报展”。这个展览展示的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发现一个曾生活在北京的伟人的故事。2015年寒假,展览路少年宫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开展了一场特别活动──“寻找鲁迅足迹,品味书香西城”,动员地区3000多名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通过寻访鲁迅曾在北京的重要生活足迹地,重新认识课本以外的鲁迅。鲁博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设计了六站“寻访路线”:“北大小学生”──北大红楼;“会馆里的狂人”──绍兴会馆;“和鲁迅一起逛街”──琉璃厂;“和小鸭子一起到鲁迅家串门”──新街口八道湾;“探访北京最老的胡同”──砖塔胡同;“到鲁迅家串门”──鲁迅博物馆。
为了增加活动的乐趣,还精心设计了每一站要完成的“任务”。
孩子们通过实地参观、实践体验、上网搜集、书籍阅读等方式完成任务。新学期,孩子们以摄影、绘画、手抄报、寻访故事等方式,制作了形式多样的考察报告。经学校、少年宫对学生上交的考察报告进行层层筛选和评议,评选其中60名优秀代表,授予“文化探索小学者”的称号。
我觉得这项实践活动设计得有品位,既锻炼了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也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鲁迅生平展按照鲁迅人生足迹依时间、空间顺序分为如下几个板块,依次是:在绍兴(1881-1898),在南京(1898-1902),在日本(1902-1909),在杭州、在绍兴、在南京(1909-1912),在北京(1912-1926),在厦门(1926-1927)、在广州(1927.1-1927.9),在上海(1927.10-1936.10)。每个板块都有图文并茂的陈列。
跟前些年去过的上海鲁迅纪念馆相比,这儿鲁迅的真迹更多。我们可以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家》《五猖会》等散文原稿,看到鲁迅给许广平、台静农等人的信,看到鲁迅去世前三天的文章、日记。一生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并且全是用小楷行书,这得耗去多少精力啊!徜徉其间,我想到的是:作品比岁月还多;鲁迅是一部厚重的大书;鲁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鲁迅是一流的书法家,他的蝇头小楷少有人能及。
位于鲁迅博物馆院内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1923年12月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院落不大,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院里有两株鲁迅手植的白丁香树,后院有两棵不能合抱的大枣树,上面结了繁多的枣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开头写到的枣树,应该就是这两株。
因为跟同事约定了回去的时间,所以我只能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了陈列厅丰富的展出。
北京,值得一去的景点很多。依我之见,鲁迅博物馆更值得一去。
2015年7月30日10时02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