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帮《语文报》编辑朋友审读了他们作文专号的部分内容。
稿子分成了三份,我和张莲莲、陈芳老师各看三分之一。
我读的是广州、深圳、佛山、吉林、南京五个考区的作文。
广州的作文考题“广州风格”突出了地域特征,是一道好题。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在城市的感受、认知,都可以写出自己眼里、心中的广州风格。推荐的4篇佳作中,第4篇写粤菜,生僻的词句较多,有的还不太好改,在网上搜索,原来这篇基本是百度来的!开头段是自己写的:“广州对于我这个刚转学过来不久的新生来说,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但毕竟接触广州也有一段时间了,广州的一些风格,我已经基本熟悉,尤其是‘广州的风格之广州美食’。”这句是典型的病句,一是主客倒置,二是不合逻辑。不是“广州对我”,而是“我对广州”;前面说刚转学过来不久、不熟悉广州,后面又说基本熟悉广州的风格。这篇的评语,术语使用也不当,“对比法”不用在说明方法中,应该用“作比较”。
深圳的作文考题“回家”很温馨。几篇佳作后的评语多有不通或费解。“佳作一”评文章引用《常回家看看》,说“读来感觉文采斐然,趣味无穷”;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是亲切温馨,就是耐人寻味,跟“文采”“趣味”有关吗?“佳作三”的评语,第一层“比兴入题,独辟蹊径”,解说错误。
吉林卷是选题作文,其一为命题“春嫩不惧寒”,我感觉不太好写;其二为材料,给的是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带领他的团队如何追求小量子里的大“梦想”,是有关梦想的材料。《春嫩不惧寒》的前三篇是同一种行文风格,感觉是同一人写的,文中多用类似古诗一样的句式,看着不是很通俗,太咬文嚼字了。有些评语也不到位,比如《春嫩不惧寒》的第四篇,评的是文章主题及结构,可领起句是“语言清新,优美自然”。材料作文的第二篇,也基本来自网络。该文中有几处引用,我感觉不太好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模仿葛多斯学派说了一句箴言:“荡舟水畔是件快事,在城堡俯瞰厮杂是件快事,但都无法比拟站在理想巅峰的快乐。”《圣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只有经历炼金之人的火与漂布之人的碱,梦想才能让你尝到丰溢的酒杯。”在网上一搜,发现这篇作文的材料也基本来自网络,只是顺序有所改动。
南京卷的考题是“想想别人”,很有人文情怀,也是道好题。现在,有太多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不为别人着想,这个考题平易,但对我们大家都有警示作用,让考生思考一下这一问题很有必要。“佳作三”以剧本的形式写秋瑾,文体创新,但情节是否合理?前面写官吏腐败,百姓愚昧麻木;后面百姓貌似醒悟了,知府也决定不杀这个“善良的人”了。
就我看的这几个考区的稿子来说,感触较深的有三点。
一是稿子较粗糙。从佳作到评语,大多像是草稿,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自然给编辑带来较多的工作量。引文多有不确,如有篇佳作引用了《冰凌花》的歌词:“我爱冰凌花,花开在山崖,迎风冒雨都不怕,冰冷中发芽……”其中就有两处不准确,是“迎风冒雪”,不是“迎风冒雨”,是“寒冷”,不是“冰冷”。面对这样的稿子,编辑能不辛苦万分吗?写稿老师,真应该“想想别人”,多为编辑着想一二。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稍有责任心的作者是可以基本避免的。
二是点评多套话。这一印象,这一年多读《大作文》的评语时早就见多不怪了。看来,评语的套话现象绝非个别。有的老师为什么喜欢写大而空的套话呢?是性格使然,还是觉得这样才过瘾?记得有次跟一播音专家当我们省总工会一场演讲比赛的评委,结束之后播音专家发表了即席评论,题目叫“学会说人话”,批评的问题类似这种假大空。
三是稿子有抄袭。抄袭是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有的是完全照抄他人作品,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我看的20来篇作文中,有2篇存在这方面问题,一篇抄袭在四分之三以上,一篇是二分之一多。据我分析,这稿子很大的可能是老师抄袭的,是老师临时从网上拼凑出来的“佳作”。
2015年9月6日11时48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