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黄老师,是去年四月在苏州举办的“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那次的活动由《新作文》杂志社举办,是很专业、很鲜活、很有品位的一次研讨活动。黄老师在研讨会上做课、讲座、评课,反响空前的好。那次会上,成立了“三新”作文教学研究理事会,黄老师被推为理事长,一些地市的教研员是理事,水鱼老师也吸纳我为该会的理事。记得理事会上通过了一个章程,其中一条是以后每年搞一次活动,理事不得无故缺席,如果缺席两次就取消理事资格。今年上半年,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余映潮的老家湖北荆州举办,一来我当时正送教环县,二来我们出台了非经教育部门组织、认可的活动不得参加的政策,所以我没能参加此次活动。
不曾想,在这次兰州市“三名人才”的高端研修培训中,颇有些意外地见到了黄老师。感觉冥冥之中,今年注定跟黄老师有一次见面,四月的荆州没能成行,推迟到了十一月的苏州。
每人心中都有对自己专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一个群体,那便是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就个体来说,以前我最佩服我们省的王磊老师,当然,现在仍然佩服。接下来佩服的就是黄厚江老师。他俩为人的低调、扎实的学养、丰富的人生、幽默的表述,在国内语文界是少有的。当然,因为主客观原因,王磊老师没能走向全国,我一直觉得是我们甘肃省的一大损失。记得王磊老师退休之际,我还专门写过一封短信给当时主管我们这一块的厅长,建议能更好地发挥王磊老师的特长。当然,我人微言轻,说话自然是没有分量的。黄老师则由江苏走向了全国,把他的所学、他的才华、他的识见呈现在了全国的同人面前。这是黄老师的成功,也是全国语文老师的幸运。
去年“三新”作文研讨会后,我曾给《语文周报》中考版主编推荐黄老师,说“访谈间”栏目应该推出黄老师。秋季开学,那期《本色语文,让学生喜欢语文》的访谈见诸《语文周报》中考版。在按语中,编者还加了句侧面描写:甘肃省特级教师王延学老师:当老师当到黄老师的境界,那是一种大幸福!出口成章,出口即警句!今天上午,跟黄老师提及这期报纸,他显出陌生的神情,说好像没收到这期报纸。我好多时候也收不到一些报刊社的样报,《语文周报》的不少样报就是。但像这类样报,我会特别关注。看来,黄老师没太在意这期访谈的样报。
老实说,讲座开始之前,我心里还有些打鼓。虽说跟黄老师也就一面之交,一起吃过几顿工作餐,但内心一直视他为榜样、偶像,生怕主办方给出的话题是他不太喜欢的,讲不出感觉。上午的讲座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虽说不是他所擅长的语文学科方面的讲座,但老实说,他的讲座太成功了!无人不喜欢,无人不觉得新鲜,无人不觉得有东西。跟不同学科的几位老师随意聊了聊,对讲座都竖大拇指。我看南局长也听得特别投入。
黄老师今天讲的话题是“学科研究与专业成长”,通俗而生动的表述,接地气的举例,使会场的气氛无比活跃,听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上午还有一道风景,那便是中场休息时,人们纷纷跟黄老师合影。先是南局长热情地跟黄老师合影,接下来不少的老师合影,很少有合影习惯的我也跟黄老师一起拍照了。然后是一拨一拨的集体合影。整个中场休息时间,黄老师一直在陪大家拍照。这样的景观,我之前还不曾见过。
黄老师的讲座中仍是警句迭出,发人深省。我说到他喜欢的课堂是朴实,不做作。他的讲座也是朴实的,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甚至连讲座的标题都没做成幻灯片。这一点是独一无二的。
他还风趣地谈了对当今课堂分组讨论的看法,在肯定这种方式可取之处的同时,对现在流于形式的分组讨论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举例一:今天我们学习《孔乙己》,现在请同学们讨论课文的作者是谁……举例二:作为男人,除了妻子,我们都还有喜欢过别的异性,现在我们讨论,自己还喜欢过谁……确实,讨论的话题必须得适合讨论,不能为讨论而讨论。
……
在美丽的苏州古城,在雨后的早晨,又见黄老师,他依然穿着他喜欢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外衣。
2016年11月21日23时00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