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百人团中的背包客李振华喜欢探访古诗词中写到的景点,2006年下半年,他用6个月的时间行走了全国19个省,寻访100首唐诗、100首宋词的诞生地,像“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独坐敬亭山”的“敬亭山”,王维写有“清泉石上流”的辋川……
有感于李振华的行动,主持人董卿说了一番很有感慨的话。她说,人总是要求得哪怕一段时间心灵的解放或自由,我们背上背包,走出家门,换一种角度看这个世界,发现不同的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发现不同的自己。我也非常感动于李振华不同凡俗的行动。古诗词中写到的景点,有不少是令人心向往之的,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但更多的景点,也没什么可看的,仅是当年诗人足迹所到之处,而能够用半年的时间寻访古诗词中提到的这些景点,这一行动本身显然是超凡脱俗的,这需要一种特别的情怀,需要一种诗意、一种浪漫。李振华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需要诗和远方”。他用自己的有力行动,给人生注入了诗情。
这个寒假,我们一家设计了一次南行,其出发点除了避开北方最寒冷的时段,还有一层,就是我想寻访鲁迅1926、1927年南下的足迹,想参观一下鲁迅在厦门、广州的纪念馆。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我多年前去过了,北京的鲁迅博物馆我也参观过,这次想着参观一下其他几处的鲁迅纪念馆。我们正是寻着鲁迅当年的足迹先去了厦门,然后去了广州。
虽说厦大的鲁迅纪念馆闭馆,我只是透过玻璃窗隐约看了看里面的各种图片,但毕竟到达了先生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也实地看到了厦大校门口所用的鲁迅题名。
广州的鲁迅纪念馆,是此次南行中给我留下美丽印象的一处风景。我喜欢纪念馆院子里的两列木兰,高雅脱俗;喜欢纪念馆精心设计的参观券,朴素唯美;喜欢纪念馆里的陈设布局,简洁清晰。那张鲁迅在钟楼工作的写字桌,基本根据鲁迅《朝花夕拾
·小引》中的描述布置:“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纪念馆里还模拟布置了鲁迅在广州出入的一些茶楼,鲁迅办过的书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了鲁迅在广州写作的《眉间尺》手稿,是我一直喜欢的先生的蝇头小楷。“中国诗词大会”火了,雅俗共赏的选题,董卿亲切儒雅的主持,选手高超出色的表现,嘉宾信手拈来的点评,客观上激发了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让我们觉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觉得生活真的需要诗。而背包客李振华则让我们意识到,生活还需要远方。有诗和远方的生活,会让我们觉得生活的美好。
2017年2月8日10时20分
评论